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陪你抗癌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

2022-06-30  肺癌

2022年3月春寒料峭,疫情来得突然、凶猛,以席卷之势裹挟上海,将人们困在牢笼之中。


李先生已经在上海做志愿者一月有余,尽管在方舱中十分忙碌,他还是会抽出时间给远在河南的妻子打视频电话,通话的内容总是千篇一律,甚至有些啰嗦:叮嘱她多喝水,记得吃水果,记得按时吃药,一定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,询问她近来身体如何,有无不适。而只有看到妻子健康的出现在镜头里,一一回答着他的絮叨,才能让李先生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后,能安稳地睡个好觉。


旁人不会知道,他时刻牵挂的妻子是一位肺癌患者。


图片来源:家属提供


结果出来的那一刻,妻子想放弃了


今年正月,新年的喜气余温尚存,一个意外打破了这份幸福。


年前妻子抓单杠做运动时,就感觉左胸隐隐的疼痛,而且晚间会干咳两声。本准备年前做检查的两人,因为疫情耽搁了。而年后,妻子在跳舞时突然感觉喘不上气,胸口也有疼痛感。感到不可以再耽误的两人,急忙在镇上做了检查。拿到片子时惊呆了,肺部的结节像个小核桃一般大。随即,他们去往安阳肿瘤医院做详细的检查。最后诊断出来:肺腺癌Ⅳ期,双肺都有病灶,纵膈膜、右侧锁骨淋巴结已出现转移。情况着实严重。医生判断已经无法手术,建议住院治疗。


一路检查做下来,尽管医生有刻意让妻子回避,但是还是瞒不住的,检查结果一出来,就会发送到妻子的手机上,结果一目了然。肺癌两个字像一座山一样,压在夫妻两人的心头上。


妻子当时就表示不治了,执意要回家。她认定花钱受罪也治不好了,何苦花这个钱,何苦受这个罪呢?李先生忍着同样的痛苦,冷静地安抚妻子。并带她做了基因检测,等待十多天后,终于收到了有靶点的好消息。


在医生的建议下,他们决定服用第三代靶向药,用药至今,已有三个月了。而李先生也开始了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。提及如何帮助妻子做康复,他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。根据李先生口述,总结如下:




改掉熬夜的坏习惯,坚持早睡早起。

早起后,多做锻炼,走路或慢跑;运动要适量,做自身可以承受的锻炼,循序渐进。

吃靶向药的副作用,最常见的就是口腔溃疡。要坚持吃水果,硬水果(比如苹果)吃不进去可以榨汁喝。饭前饭后用小苏打漱口。

饮食上,少吃精制面食,以蔬菜为主,多吃水果,补充维生素。

养成多喝水的习惯。不爱喝水的人,就杯子不离手,一会喝一口,一会喝一口,养成习惯

上海与河南,千里外的携手同行


时至今日,李先生到上海做志愿者已经有一个多月了,除了河南,各个省市都有不少志愿者前来支援上海。


回忆起刚到上海的时候,李先生看着方舱里大量的患者,一间病房里挤着三个病人,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,志愿者也是轮班制,来保证不间断的工作支持,他有些震惊。“我没想到,上海的疫情,是有点严重的。”


到上海做志愿者是一个艰难的决定:疫情肆虐,不能照顾妻子,也会让妻子时刻牵挂。而在老家,也因为疫情的关系,李先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。“刚开始也怕的,也犹豫过,但是没办法,这个疫情也是不好整的。我和我爱人商量,我说我也去吧,你在家里等着我。我爱人说,没事,你想去就去吧。”妻子没有任何不理解和迟疑,而是默默且坚定地支持丈夫。这种不需要过多解释的默契,或许是源于两人执手相伴数十年的岁月。


对妻子的担心和挂念,变成了一天三次的视频电话,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打。有没有熬夜?有没有坚持做锻炼?身体感觉如何?记得多吃水果,多喝水……这些听上去絮絮叨叨的叮嘱,李先生每天不厌其烦地说给妻子听。不能陪伴在妻子身边的他,只能将这些叮嘱,代替妻子身边的守护。


而在李先生到达上海后,老家也出现了疫情,给生病的妻子带来许多不便。


家里有一个大儿子,已经成家立业,在市里工作上班,鲜少回老家。还在读初中的小女儿也因为疫情,留在学校里,家中就剩妻子一个人了。尽管李先生一天三次地给妻子打视频电话,仍然放心不下。虽然远在千里之外,他也常常网购水果、蔬菜到家,保证妻子健康的饮食。然而有些状况,他还是无法代劳。


妻子的靶向药快吃完了。疫情的封控下,他们不清楚是否能及时买到药。回忆起当时的情况,李先生一度非常的担心,当时很怕妻子没有药吃,断药了。他们在病友群中询问其他人是否有剩的药,好在热心病友主动联系他们,在得知妻子快没有药时,赠送了部分药物,并和他们说,无论如何,不能让病人断药了。


一个人在家中的妻子,好不容易在社区开了通行证,可以出去购药,却不想因为严格的购药规定,白去了一趟。“这款药每次只能买一盒,30粒,一日一粒,三十天后才能再次购买,而且必须三十天整,早去一个小时都是不卖的。”李先生说道。对此事并不清楚的妻子,当天没能买到药,只得第二天再去一次。因为疫情,通行不能开车,李先生十分心疼奔波了两次的妻子。


有惊无险的度过了“断药风波”,夫妻二人对对方更加牵挂和想念了。两人身处异地,遥隔千里,却一直携手同行,共进共退。


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老伴


现在的妻子情况不错,说到这里,李先生的语气明显轻松不少。


刚确诊时,万念俱灰的妻子说出了不治了,这让同样在震惊、悲痛中的李先生迅速的冷静下来,他意识到,此刻他必须成为妻子最坚强的支柱。他安慰妻子向前看,不要用过去的眼光看待癌症,现在的医疗水平,完全可以将癌症当作是慢性病慢慢治疗。


后来,他们通过身边的同学、亲友们认识了一些病友,病友们给了他们很多建议和帮助。在基因检测结果没有出来时,两人对未来的治疗还是迷茫的,病友们就纷纷出来为他们支招。告诉他们其他的治疗选择,比如免疫治疗;如果要做化疗有哪些注意事项。


在病友中,有一位婆婆已是古稀之年,同样身患肺腺癌,但一直情况良好,身体硬朗,看不出是个病人。还有病友吃药治疗了一年,已经重新工作了,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。这些人,这些事,激励着妻子,慢慢走出了确诊时的阴霾。


通过这段时间的治疗,之前轻微疼痛、干咳的症状都有减轻,口腔溃疡也好了。种种好转的迹象也给妻子带来了极大的鼓励。目前妻子虽然一个人在家中,但是生活起居就和普通人一样,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。


现在李先生最大的期望就是妻子的药可以一直吃下去,不会耐药。“目前还是可以承受的,但是也担心后面会不会耐药,如果耐药,就要找新的治疗方法。这个担心,我们都有,只是没有说出来。不想让对方难受。”李先生说。


尽管对未来有着重重担忧,不过于他们而言,坚持活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,正如李先生所说:“不管后面有啥情况,再难也要往前走,只要人在,啥都好说,人没了,啥都没有了。我们就是做一个长期作战的准备。虽然眼前挺好的,也要考虑后顾之忧。我现在在上海,心里头最牵挂的肯定还是她啊,孩子们会长大的,他们要成家的,能陪在自己身边的,到最后,最关心就是自己的老伴。”


这段话是如此朴实又绚丽。


图片来源:家属提供


春寒已过,盛夏将至


2022年的春天比往年冷得多。


以往被口罩捂住的呼吸,在疫情的束缚下,又被捆绑在范围有限的空间里。曾经热闹的街市,不夜的灯火,鼎沸的人声都逐渐消沉,趋近消失。


我们也会受困于其他的伤痛,病情、意外、灾难,我们也会失意于未来与希望,从窗口仰望晴空,却不觉得明朗,甚至感觉,春风从未如此刺骨。


而今,春寒已过,盛夏将至。


李先生说,方舱的病人越来越少了。已经减少到之前的三分之一了。海南和山东的志愿者已经准备返程了,自己或许很快也能回家了,等回去后,就在老家找一份工作。妻子上个月的复检情况也很好,心安了不少。


未来不可预知,但我们仍有走向它的勇气。


猜你喜欢
全部评论
暂无数据